这个世界有时候太宠爱年轻人了。
比如35岁很危险的职场人,比如坚称自己只投八零九零后的投资人。
还有我们身处其间的世俗环境,“三十不发,四十不富”,如果一个男人在三十来岁还没有买车买房的话,那必然是会受到鄙视和嘲笑的。
很多迹象和事实都表明,这个世界是喜新厌旧的,是功利的,年轻好像永远是伟大的正确的,好像每个人都不会有年老。
这是很讨厌的观念。
富兰克林说,有的人25岁就“死了”,只是到75岁才埋葬。
实际上,人不应该是以年龄衡量的,以功利的态度对待年龄,对谁都不是一件好事。
人生的开始如果太顺,未必就是好事情,没有人可以一辈子岁月静好。
有些苦早晚都是会去吃,有些经历是躲不掉的,命运这回事,如果不到身临其境,谁又能看得透呢?
有的人,40岁人生才刚开始!
马云35岁开始创业,柳传志40岁创业,宗庆后42岁创办娃哈哈,任正非44岁还背负巨债创建了华为。
年轻人3年就做出一个独角兽企业固然传奇,但中年人的事业开创更是深沉厚重。
人到中年,可谓“雄关漫道真如铁,而今迈步从头越”,此间的风景更是独好。
三十而立、四十不惑之说,实际上是古代人因为社会进展缓慢、人心理慢慢成熟的一个尺度。
“三十而立”不是说男人到了三十岁就要买车买房,功成名就。
它的意思是,自己的人格独立,是精神上的自给自足,是确立自己人生的方向。
结合现在的时代发展,别说三十而立,就是四十岁能立起来、立稳了,都很不容易了。
但现在的问题是,自己知道不算,而是人周边的眼光和议论,比如家庭和社会施加于你的压力,这些都往往会让人感受到焦虑和紧迫。
比如一个女孩子30岁还不结婚,那光是父母的唠叨就烦死了。
这种压力和焦虑是无形的,好像你周围有个力场存在,让你到了一定的年龄和阶段就必须去做什么事。
所以,一个人要真正“立”起来,需要特别的聪明和内心强大才行。
实际上,“立”还是不“立”,都是别人的看法,如果你能够完全无视这些,那么你就没有那么多焦虑了。
从这点来说,现在的年轻人是生活在一个好时候,只要他愿意,他就可以做他自己。
我原来说过职场“35岁现象”其实更像是贩卖焦虑,实际上在大部分企业35岁到45的中年人都是绝对的主力。
这是人最年富力强的阶段,中年人的创造性和稳定性是年轻人不可比拟的,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中年人坐镇,那么“嘴上没毛,办事不牢”,是真不能让人放心的。
当然,人到中年还不着四六的人也是有的,比如《都挺好》里妈宝男苏明成那样的。
但总体来讲,人到了40岁左右都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,人生到了开启新阶段的时候。
美国人沃尔特·皮特金曾写过一本畅销书“40岁人生才开始”,他认为40岁才是人生最辉煌美好的生命阶段。
亨利·福特40岁才创立福特公司,凭什么你就认为人到中年就是开始腐朽?
不要被外界的观念所骗了,人到了四十岁应该是可以明心见性了,既熟悉了社会的规律,也了解了人性的现实,更懂得了自己是什么。
也许,40之前都是演习,或者说人生就是一场竞赛:二十岁是初赛;三十岁是复赛;四十岁是决赛。
关键是个人的选择,有人选择在25岁就“死了”、停留在过去,一直重复过去的日子。
而有的人选择用新生来祭奠过去,重新开始自己生机勃勃的人生。
从40岁开始,一边是险阻,一边是从容,一边是压力,一边是动力。
我有时候会想,也许人到了中年才算是真正接受了命运安排的任务,才终于接受了自己的真实。
太过年轻的时候会经常憧憬40岁时候的样子,有多么的拥有和享受,但真到了这个阶段,才发觉中年意味的从来是责任和承重。
而且你也不想放弃这个责任,至于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拥有和享受,早已云淡风轻了。
40开始,无路可退,也不想退了。
哎,其中万千的滋味,或可借仓央嘉措的诗表达一二:
“心头影事幻重重,化作佳人绝代容,恰似东山山上月,轻轻走出最高峰。”
无论如何,生命就是一场经历和感受。
你欢迎也好,你拒绝也罢,该来的总是会来的。
真到了40岁来临的时候,我想轻轻道一声:
40岁,你好啊!